门口开满金光菊的土窑——访阿克苏市土陶非遗传承人买买提·牙生
  • 时间:2025-08-01
  • 点击:555
  • 来源:人文社会科学学院


清晨的阳光洒在阿克苏市城南一处规划整齐的居民区,一座普通的院落门口,一丛丛金灿灿的“金光菊”开得正盛。这里,便是阿克苏地区最后一座传统土窑的所在地,也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陶制作技艺传承人买买提·牙生老人的家兼作坊。年近八旬的买买提·牙生精神矍铄,长年与窑火相伴,脸色红润中透着健康的光泽。若非熟识之人引路,这座“大隐于市”的土窑实难寻觅。

推开院门,不大的院落里摆满了各式土陶盆罐。南屋是卧室兼和泥准备间,东面临门处,一座用泥土垒砌的简易二层土窑赫然在目。窑体设有烧火口、进出件口和观察梯,结构分为窑室、火膛和泄灰坑三部分,其形制竟与山东淄博后李文化遗址(距今约85007800年)的土窑惊人相似,古朴中流淌着中华制陶文明的千年血脉。

 

“这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,具体多少代,我也说不清了。”买买提·牙生回忆,自记事起,爷爷和父亲就在与泥土打交道。他从小耳濡目染,最终接过了传承的重担。在原料间,老人取出一团精心制备的“熟泥”置于木盘转轮上。只见他双手娴熟地夹持泥料,随着轮盘飞转,蘸水、塑形……一坨寻常的泥巴仿佛被赋予了灵性,转瞬间便化身为质朴的陶碗;不多时,一个造型别致的细腰陶筒又从他指间冉冉升起,精湛技艺令人叹服。

买买提·牙生的土陶制作恪守古法。他常骑着电动三轮车前往塔里木河畔、托木尔峰山谷等地寻找优质黏土。原料运回后,需经历和泥、踩泥、发酵,挤出空气使泥土密实,变成韧性十足的“熟泥”。随后是锯泥、制坯、锤坯、成型、阴干等工序。“阿克苏少雨雪,老天也算帮忙。”老人笑言。最关键的烧窑环节,全凭经验掌控火候。温度需在1000至1200摄氏度之间,过高坯体易裂,过低则影响硬度和成色。

 

在坚守传统的同时,买买提·牙生也融入了创新。他创作的“石榴”造型土陶广受欢迎。“石榴在中华文化里寓意多子多福,”老人说,“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,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。我做这个造型,就是想表达大家团结一心、共创美好生活的愿望。”石榴土陶在巴扎(集市)上格外畅销。

然而,传承的忧虑始终萦绕在老人心头。“现在的年轻人,觉得这手艺又脏又累,不愿意学。我真怕祖传的手艺在我这儿断了。”说到这里,老人不禁叹息。令他欣慰的是,新疆理工学院的师生们伸出了援手。志愿者们不仅常来帮忙干体力活,还利用网络平台为老人的土陶拓宽销路。美育教研室袁娟老师带领的学生团队,更将老人的土窑作为社会实践基地。他们发现,老人使用的黏土虽黏性好,但含沙量偏高,影响了陶器的细腻美观。“这难题困扰了好几辈人。”学生们正结合专业知识,尝试优化黏土处理工艺,力求提升土陶的精细度,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。

临别之际,老人赠予我们一件小巧精美的陶盂。盂身古雅,浅刻着菱形花纹——这纹饰竟与阿克苏克孜尔石窟的菱形构图如出一辙。克孜尔石窟是我国开凿年代最早、位置最西、延续时间最长的大型石窟,是古龟兹艺术的瑰宝。这一细节再次印证了老人土陶技艺与古老文明的深刻联系。

这座古朴的土窑,链接着数千年的中华制陶智慧;一件件朴实的陶器,凝结着世代匠人的巧思与各民族共同的文化情感。门前盛开的金光菊,仿佛在默默见证着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坚守与新生。

来源:人文社会科学学院

审核:胡登雄

编辑:吴梦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