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舞台淬炼信仰 五日砺剑铸就金课——新疆理工学院原创情景剧《滚滚不息的湘江》创新思政教育实践
  • 时间:2025-08-05
  • 点击:584
  • 来源:

仅用五天时间,从接到剧本到震撼首演!近日,新疆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师生在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的沃土上,以原创情景朗诵剧《滚滚不息的湘江》为熔炉,完成了一次对长征精神的深刻追寻与青春诠释。该剧以悲壮的湘江战役为背景,浓墨重彩刻画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“断肠明志”的英雄壮举,不仅锻造出一部舞台艺术精品,更成功探索出一堂“行走的”、直抵心灵的沉浸式思政金课,为活化红色资源、赋能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
立意高远:艺术实践开辟思政新场域

如何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?新疆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以《滚滚不息的湘江》创排实践作出有力回答:将思政课堂延伸至排练场与舞台,让学生在沉浸式角色体验和历史共鸣中淬炼信仰、升华精神。

“这绝非仅仅是一场演出,而是一次深刻的集体寻根,让青年在演绎英雄、触摸历史中真切感悟‘革命理想高于天’的信仰伟力。”项目总策划刘雪花老师道出深意。剧本由学院银龄教授袁继坤倾力原创,采用精妙的“双线叙事”:明线是当代学子在“三下乡”中参观湘江战役纪念馆,偶遇一位红军老奶奶;暗线则由这位老奶奶(当年被陈树湘师长推开而幸存的小卫生员)深情追述。在解说员的引导下,时空切换至1934年血火交织的战场,引导参演和观剧青年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,感悟信仰传承与使命接续。

五日砺剑:排练场上的精神洗礼

五天极限创排,是对意志信念的考验,排练场成为思政教育最鲜活的前沿阵地。

以史铸魂,触摸信仰温度: 时间紧迫,历史敬畏不减。袁继坤教授化身“历史导师”,通过历史图片、文献记载和悲壮细节的“微课堂”,将书本文字化作有血有肉的生命。饰演陈树湘的学生亚尔克尼江回忆:“当听到陈师长绞肠就义的壮举,全场寂静。那一刻,‘忠诚’二字重若千钧。”深度的历史浸润让演员数度哽咽。

以情共情,体悟牺牲大义: 高强度排练日夜不休。饰演红军奶奶的安舒心同学,反复揣摩老人神态情感,深入体会那份跨越数十载的永恒感念与哀思。“每次‘回忆’被推开的瞬间,都切身感受到陈师长把生留给战友、把死留给自己的抉择何其伟大。那是用生命诠释的信仰!”她说。

薪火相传,凝聚团队力量。银龄教授与年轻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,成为生动的思政示范。老教授锚定思想基调和历史质感;年轻教师龙雅妮精雕台词、表演与情感传递;美育教研室主任李小玺、声乐指导老师陈叶梅对于演员的舞台调度、合唱声音的塑造,都一一耐心指导。饰演解说员的张宏霞说:“老师引导我们理解台词背后的历史责任,明白我们传递的是不朽精神!”五天锤炼,不仅是演技提升,更是意志、态度和团队精神的锻造。

舞台绽放:信仰力量撼动心灵

正式演出,大幕开启。灯光、音效与多媒体巧妙融合,将观众拉入历史时空。当代学子的探寻与红军奶奶的讲述无缝衔接。随着解说,舞台时空转换,学子化身红军战士,湘江战役的悲壮画卷惊心动魄地展开。炮火轰鸣、杀声震天、悲怆和声,营造出窒息般的战场氛围。全剧高潮聚焦陈树湘推开小卫生员及最终“断肠明志”的壮烈场景。演员精准而饱含张力的演绎,将陈师长“多突围一人,革命多一份力量”的抉择与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展现得荡气回肠。艺术化的处理无损壮烈本质,反添崇高震撼。台上台下,历史与现实深情对话,英雄气概激荡青春热血,观众无不热泪盈眶,心灵受到深刻洗礼。

余韵悠长:信仰力量持续传递

首演落幕,信仰回响不息。演出全程已录制,正在进行后期精编。学院将依托学校新媒体矩阵进行展播。这部凝结心血、承载革命精神的力作,将突破地域限制,在更广阔天地持续传递信仰力量,让湘江战役的壮烈史诗和陈树湘的赤胆忠魂,如天山雪水般滋养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家园。

从案头创作到汗水排练,从舞台绽放至线上传播,《滚滚不息的湘江》诞生的全过程,正是新疆理工学院一堂关于信仰传承、精神锻造与青春担当的“大思政课”的生动缩影。它雄辩地证明,伟大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,永不褪色,必将激励青年在新时代长征路上,铭记苦难辉煌,汲取智慧力量,坚定理想信念,让湘江之畔的精神丰碑永远闪耀真理光芒,澎湃催人奋进的磅礴伟力!

来源:人文社会科学学院

审核:胡登雄

编辑:吴梦婷